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 > 正文

从舌尖之物到帝王的猫——记“全球化时代的物质文化”学术研讨会

  • 商业
  • 2024-11-10 11:06:08
  • 10

当今世界是如何一步步相互联结的?这是当下全球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全球化之所以重要,便是因为全球化使原本疏离的区域逐渐相互关联在一起,串联世界的丝线便是参与全球流动之物。“天之生物,品类不齐,其可以充贡赋,可以为衣食,可以为药饵,可以为器用,可以茹,可以玩乐者,皆利于人者也,可识者也。”物始终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诗经》开始,古人便已产生了对物质、自然与世界的观察与思考。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逐渐开始掀起“新文化史”的研究热潮,将人的历史与日常生活中的“物”逐渐关联起来,随着对于文本史料的审视与反思,学者们逐渐将目光投向“物”本身,希望通过对于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的研究来深度挖掘与重新理解文本背后的潜流与深意。时至今日,全球史与物质文化史研究已然成为当下学界热议的话题,如何去展现这二者研究的交互,理解物的生产、消费与流动所改变的全球历史进程也是如今学者们关心的议题。

为了就此议题展开更为深刻的讨论,2024年11月2日,“全球化时代的物质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东南四层会议室举办。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重庆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全球史评论》编辑部主办,北京大学刘群艺、北京社会科学院高福美、东南大学李昕升、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连东、上海师范大学罗易扉、西南大学赵国壮、西南民族大学肖坤冰、云南大学邱永志、中国社会科学院邢媛媛,以及重庆大学出版社游滨、张菱芷,首都师范大学刘文明、陈志坚、杜平,清华大学仲伟民、周思成、石伟、温方方、范静静、周文轩等二十余位学者、学生就全球化时代的物质文化相关问题进行了报告与讨论。

会议海报(程维轩、周文轩制作)

会议开始,仲伟民对会议主题进行了解读,他认为,全球史研究始终重视物质文化研究,是物质文化研究不断带动而成的,没有物质文化的研究,全球史的研究几乎无法实现。“物”所联动的经济、制度、文化、社会、技术、感官等极大程度上拓展了当下史学界的研究视角。当前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国内各大高校也都逐渐重视并开设了相关全球史课程,为当下研究的深度开展提供了条件。他同时指出,如果没有用全球史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史的研究或许没有办法深入展开,我们不仅要从中国观察和理解世界,更要从全球来寻找、观察和研究中国。

仲伟民教授致辞

游滨对会议举行中各方的协作表达了感谢,多方力量共同搭建起的学术交流平台与网络,让这场学术盛宴成为可能,并表示全球化时代的物质文化研究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百宝箱,值得与会老师与同学们后续更加深入地交流和挖掘。

游滨总编辑致辞

随后,刘文明开展了以《全球史研究的近况与前瞻》为题目的主旨演讲。他指出,随着当下学者们的持续关注,目前全球史研究已经分化出多样而丰富的领域,他选择其中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首先是以华威大学全球史中心为代表的跨文化互动与全球视角的物质文化史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何安娜(Anne Gerritsen)和乔吉奥·列略(Giorgio Riello)主编的The Global Lives of Things: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Connections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他强调,对于物质的研究要注意文化上赋予其含义,物质的流通应当如何从文化角度进行解释与阐发也是重要议题。第二个领域是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全球化,这是从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中慢慢演化出来,从中心与边缘的视角去分析整个世界体系特别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第三个领域是关于“大分流”的讨论,从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专著出版后,在海内外都引起了剧烈的反响,李伯重的《“大分流”之后:“加州学派”的二十年》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同时,他也提醒大家全球史视野下的帝国史、海洋史、生态环境史与跨国史研究也都值得关注。而近年来,全球史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如疫情后对于疾病史和医疗史的讨论,知识、技术与思想的全球流动与全球起源,跨文化的概念史与翻译史,微观全球史以及全球中世纪等等。最后,刘文明教授谈到了当下中国全球史方法的广泛运用,跨学科趋势下世界史与中国史的结合,并提出了全球史“范式”与全球史多元实践之间的张力问题。

刘文明教授进行主旨演讲

第一场专题研讨是由石伟主持的“舌尖天地:流转的甜蜜、甘醇和财富”,本场报告聚焦日常生活中糖、茶与白银的全球流动,四位报告人开展了全面而深刻的讨论。

石伟老师主持会议

赵国壮就砂糖的全球史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汇报,为大家展现了糖料的传播、技术的互鉴、糖品的流动和消费的展开。国内外对于糖史的研究较为丰富,近年来对于制糖技术、糖业公司等的全球史研究也已有精彩的成果。在前人基础上,他关注了糖料作物甘蔗与甜菜的全球流通,以及中国福建区域性的糖业生产如何折射出全球技术的流动,由此引入中外技术交流与互鉴的过程,同时,他也介绍了贡糖制度与糖品贸易的全球历史,通过详细的糖品外销数据勾勒出全球贸易网络,这也为糖品的技术专业化与消费大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糖逐渐从奢侈品与药品走上了百姓的餐桌。

赵国壮老师发言

仲伟民从全球史的视角观察茶叶贸易,指出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大航海与地理大发现揭开了全球化时代的序幕,随着频繁的人口流动、文化交流、商品贸易与物种交换,人类进入了全球互动的时代,而茶叶贸易便是观察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视角。茶叶首先是在亚洲区域广泛传播,促使了饮茶习惯与习俗的养成与传播,随着大航海时代走出亚洲成为世界饮品,深刻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英国人饮茶习惯养成后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走向,英国短时期内形成的巨量的茶叶需求,影响了全球贸易格局,饮茶加糖的习俗也促使了甘蔗种植园和糖加工业的兴起,茶叶也助推了欧洲历史发展与英国现代化进程。东印度公司通过低价从中国买入茶叶再在英国高价卖出的手段赚取了大量利润,茶叶也为英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各国都将茶叶描述为文明开化的象征,饮茶习俗也逐渐成为现代化的推手。仲伟民教授指出,茶史研究是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全球史变迁的一把钥匙。

陈志坚则是关注了英国饮茶加糖习俗的形成,从而揭示出18世纪的一场跨文化互动。挖掘出文化影响的双向性因素。前人研究更多从经济视角分析贸易数据或是解释为嗜糖天性与奢侈心理,他则是更多关注茶叶传入英国的饮茶习俗的形成过程,介绍了清饮与浓饮的差异,并分析了在此背后的身份消费及阶层差异,饮茶加糖因此也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借此揭示出了文化的交互与习俗背后的政治与文化博弈。

陈志坚老师发言

邱永志以白银为切入点,观察全球经济史、国际货币与货币秩序的相关议题,分析了东西方白银货币体系连接的耦合效应,在简要介绍前全球化中的地区性国际货币后,他重点揭示了西欧地区历时性白银与黄金货币的演变过程,指出重商主义时期西欧国家逐步积累并操持着金银流动及储备。同时,也对比分析了唐宋变革以降中国的货币金融创新,与明代的大反转,并分析环中国海世界中国钱共时性出现的同质危机如何加速白银时代的到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世界贸易的诞生,美洲银逐渐流向欧洲诸国、亚洲尤其是中国,日本银的开采与走私商贸网络亦在加速形成,各大白银核心产地(尤其关照了中国西南地区及周边矿群的新研究)均产生了诸多新变化与新形势,搭建起世界白银的供给机制。同时,颇具内部化特点的中国白银称量体系的变化也值得继续关注。白银的全球史揭示出了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演变与经济体系的重要影响。

邱永志老师发言

随后,范静静对该组汇报进行了评议。糖、茶、白银在全球范围产生的蝴蝶效应在中时段或短时段内,主要以冲突、战争以及殖民等形式集中地爆发出来,该效应发挥影响的时间大大缩短,这是全球化时代有别于前全球化时代非常明显的特征之一。四场报告在强调全球化是一个互动行为的前提下,也点明了其中单向流动的一面,试图回答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提供了什么,而互动则更多地表现为物质传入之后与地方发生的碰撞,进而完成在地化。如何理解这种单向流动的路径,如何将其与更大、更宏观的历史相连接,就构成了我们对于中西发展道路分流的全新理解。紧接着,与会老师们就糖业领域明清变革的内生性动力是如何产生与消失的、茶加糖这一习惯是否含有制造物质的因素以及铜钱在中亚与西方世界的流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范静静老师评议

第二场专题研讨是由温方方主持的“壶里乾坤:成瘾的发酵、烘萃及勾兑”,本场报告聚焦具有成瘾性的白酒、啤酒、葡萄酒与咖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温方方老师主持会议

高福美主要选取了烧酒与近代北京市场与社会这一切面分析,大酒缸以平民化食品,能维持永久繁荣。通过介绍作为酒乡的北京,分析了北京烧酒的大宗贸易与税课。同时,清代的酒禁制度也促使了北京地区的私烧与私运。故都烧酒业的繁荣也不断贡献着财政税收,新闻报纸上时常能够出现来自异国的订单的相关讯息,北京大酒缸也构成了“到民间去”的独特风味与饮酒文化,在北平,大街小巷,时常可以发现供给这种需要的茶馆与酒缸。展现了近代北京的平民酒市场与酒文化。

高福美老师发言

刘群艺则是从美国纯净法说起,讨论啤酒全球史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剖面。她首先提到了1890年的“特纳掺假提案”要求啤酒制造商停止使用非大麦之外的辅料,这也导致了美国酿酒商协会的抗辩。这一问题的诞生有其历史背景性事件——德国纯净法与英国纯啤酒运动。而其产生的影响便是美式淡拉格的全球流行。她也同时对比了东亚近代啤酒业原料的选择,德国啤酒业与啤酒花危机等诸多相关问题,展现出了啤酒酿造过程中的全球因素。人们追求着purity的消费愿景与产品愿景,技术变革和科学酿造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发酵过程,从而促进了这种标准化的产生。

刘群艺老师发言

肖坤冰的报告为“葡萄酒:酒瓶中的事故与故事”,她指出目前对于葡萄酒的全球史研究成果颇丰,在葡萄酒文化写作中也有注重地方性的风土(terroir)与的全球史观这两种倾向,但“地方”与“全球”之间恰好是一种相互构成的关系。随后,她追随葡萄酒的脚步,重点介绍了英国人和德国人对法国香槟的贡献、马德拉酒与美国的独立、荷兰的排水造田技术与欧洲贵族联姻对波尔多葡萄酒的影响,以及根瘤蚜虫病迫使法国葡萄酒的远走他乡,展现了一场由技术的交流、商战与商贸的碰撞、真菌与葡萄藤的共舞、殖民与反殖民交织在一起的葡萄酒的全球故事。

肖坤冰老师发言

邢媛媛则主要介绍了咖啡全球化与世界史。展现了咖啡的全球分布地图与全球传播的路径图,她也讲述了俄国咖啡饮用习惯的诞生及当时贵族圈流行的咖啡渣算命活动,咖啡虽然没成为国饮,但它逐渐受到贵族和知识分子代表的喜爱。咖啡从神饮、药饮到贵族饮品再走向百姓的历史,以及其在俄国所历经的王朝变迁、国家更替,足以编织成一幅壮阔的史诗图景。而在中国,据史料记载1884年咖啡在台湾首次种植成功,从而揭开了咖啡在中国发展的序幕。大陆地区最早的咖啡种植则始于云南,是在二十世纪初由法国传教士将第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的宾川县。咖啡的全球史也揭示出了全球化进程中近现代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的形成过程。

邢媛媛老师发言

周思成老师对四位老师的汇报进行了评议,他先从自身研究经历出发,对比分析了13世纪欧亚世界的贸易网络与全球化时代开启后的交流频繁程度不同。随后谈及了本场四篇报告都强调细节化与本地化特色,注重规范的形成与博弈,强调全球化带给个人的体验与关怀。最后,与会专家与同学们也就啤酒的制作工艺,酒税的征收与税率制定,物质文化作为媒介背后折射的更大世界关怀,全球史与中国史之间的互动与联系等等诸多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与交流。

周思成老师评议

第三场报告会由张菱芷主持,主题为“万物生长:全球的种植、饲养与制作”,本场讨论聚焦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物种植、宠物饲养、药物管制、器物制作四个主题,讨论了美洲作物、鸦片、瓷器与猫的全球史。

张菱芷老师主持会议

李昕升以“美洲作物全球史”为中心展开了介绍与讨论,美洲作物入华史不仅是农业史研究的重要命题,亦是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特殊对象,以这样一个全球属性的日常物质为中心,将食物史与跨文化交流、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全球史的诸多议题。同时,他也指出了美洲作物相关史料丰富,具有较高使用价值与集群效应,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选题。随后,他介绍了美洲作物在欧洲与中国的历史,分析了“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的重要性。最后,李老师也对美洲作物史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应当关注“边缘”作物的历史,讨论多次传入问题,关注华人华侨史与多物种民族志等等。

李昕升老师发言

连东为大家展开了“鸦片的全球史”的分析与讨论,他按照鸦片的主要用途及世人对它的主流看法为鸦片的历史进行了历史时期的划分,分析了其药用价值的发现、毒品贸易的产生、毒品治理逐渐成为共识、毒品复萌与制药原料的价值等多种历史阶段里不同时空中人们对于鸦片的不同理解。同时以大事记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为大家勾勒出了鸦片全球史的历史脉络,这也提醒着我们注意毒与药从来都是随着用途与使用方式而相互转化,关注此过程,便可了解人们对于药的理解和使用是一个长期形成的复杂历史过程。

连东老师发言

罗易扉以“大航海时代的外销瓷”为中心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青花的盛宴”,通过丰富的图文材料展示,她从《众神的盛宴》入手,介绍了青花瓷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被视为神话般存在,随着外销瓷在欧洲市场打开,海外国家在广州设立陶瓷贸易机构,中国青花瓷从神话般器物成为欧洲人民日用器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多层次、远距离的贸易网络,外销瓷也折射了欧亚大陆经济、技术、文化的碰撞融合。随后通过展示克拉克瓷开光装饰起源与洲际文化交流,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丰富的图像材料为大家展现了大航海时代中国、伊斯兰文化区与欧洲地区的陶瓷流通史,洲际之间人员的文化交往、洲际之间器物流动、世界经济、文化格局。

罗易扉老师发言

周文轩则选择了“霜眉的晚明史”这一微观全球史个案,通过嘉靖帝的爱猫——霜眉的生平、经历、日常生活与死后的文本层累,勾勒出晚明皇权与内阁政治、“洪武体制”经济崩溃、宫廷生活的奢侈消费与求异文化等诸多面相,以及在此过程中酝酿出的全新社会思潮。与此同时,霜眉的品种与进京之路也构成了对于欧亚大陆商业贸易与物种环流的全新解释,山东临清也成为元明以来欧亚大陆中的“流动之城”。从一双异色的瞳孔之中,我们便能窥见物种的全球环流,这也成为观察明清华北区域中全球性因素的有趣个案。全球史不仅发生在每一位“在地之人”身上,更悄然降临到每一只“在地之猫”身上。

周文轩同学发言

本场发言结束后,杜平从专业的文章写作角度对四位报告人的汇报进行了详细的评议,特别探讨了美洲粮食作物与明清农业技术革新之间的互动关系,华北区域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等问题。在场老师同学们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提问与交流,讨论了猫的品种及明清文人、皇帝、商业共同塑造的知识分类与等级评定,人类学的方法对于历史学特别是微观史学写作的益处,外销瓷产区的移动与变化等诸多问题。

杜平老师评议

在长达十小时的高强度研讨中,与会学者和同学们跟随着流动之物漫步于全球的网络之中,每一样流动之物都是一颗映射文明互鉴的珠宝,每一个流动之人、贸易之路、消费之银都是勾连珍宝的丝线,共同编织了全球化时代。三场报告结束后,仲伟民教授对本次汇报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回顾,并对未来全球史与物质文化史研究进行了展望,至此,本场会议圆满结束,但物的流动与全球化不会落下帷幕,依旧等待着每一位在文本与田野中漫步的旅者追寻它们的踪迹。

会议合影

(本文图片由赵鸿宇拍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