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准爸爸在注册某母婴APP后频繁接到涉黄短信一事引发网友热议。几款知名母婴APP同时被指涉嫌泄露用户隐私。对此,涉事APP官方在评论区回应称“传闻不实,经调查举证,谣传内容已被平台下架”。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有待核查。若情况属实,相关平台就必须承担责任。若传闻确为不实,则应当及时发布官方声明,消除公众的误解和担忧。遇到网上真假难辨的新闻时,人们也应当保持审慎态度。
不过,从相关新闻的留言区可以看到,不少网友也有类似经历。有网友表示,自己在注册相关母婴APP后收到各种母婴产品、早教机构的推广广告。此前,也有女演员发布视频控诉其孕期及生产后,丈夫多次收到涉黄短信,怀疑个人信息被泄露。
当我们下载使用APP,常常被要求绑定手机号,授权相机、定位等权限,如果不授权则大概率无法使用关键功能。不少APP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违规收集使用的个人信息被打上标签,再根据分类定向投放广告。在今年8月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国家标准要求公布了15款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的移动App,提醒用户谨慎下载使用APP,定期维护和清理相关数据,避免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
面对个人信息泄露的维权艰难,人们大抵已由最初的愤怒演变为无奈和习惯:购物节活动前夕被大量电商平台的营销信息轰炸、高考结束后收到大量伪造录取通知诈骗短信、刚买房交首付登记就有许多装修公司打来骚扰电话……笔者手机中的营销短信未读数量已近四位数。
回到本次事件,一个热搜如此“引发众怒”,或许与此次被骚扰的对象是孕期女性有关。推己及人,人们并不愿意看到孕期女性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被骚扰、影响身心健康。这不仅关乎个人家庭的稳定,也涉及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明确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现实中违规获取个人隐私屡禁不止,背后可能是巨大的利润价值和利益链条。有相关人士分析认为,市场大量需求、获取成本低廉、相关法规的滞后性等可能是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
保护个人隐私不受侵犯,需要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相关部门应对已有的信息泄露事件进行逐项分析,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点,做好违规获取个人信息情况的溯源、监管等工作。对于严重违法泄露个人隐私的企业,应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彻底改变“都知道,没人管”的现象。此外,还应加强技术支撑、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等等,通过合力打造全面、系统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方能营造安全、健康的信息环境。
下一篇:债市跟踪 | 利率在纠结中下行
有话要说...